发布日期:2021-08-26
第一站: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
为了使同学们加强海洋认知,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描述海洋地理特征以及古海岸的演化,巩固课堂所学的地质学知识,同时拉开实习的序幕,8月25日上午,由王虎、邓增安、马媛媛三位教师带队,海洋学院2018级本科生来到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,进行第一天的海洋认知学习首站实践内容。
2003年10月建成的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(贝壳堤博物馆)主要展示贝壳堤和它所记录的古海岸变迁,被誉为“陆地上的海洋博物馆”。博物馆记录了距今约一万年以来渤海湾沿海平原先是被海水淹没、然后逐渐成陆的“沧桑巨变”过程,是极其珍贵的海洋地质遗迹。
在大约2400-2000年前,博物馆所在的地方正是当时的海边。自那时以来,逐渐发生海退,形成了今天的北大港湿地,贝壳堤便是当时海岸的位置。博物馆便直接建在第三道贝壳堤上,同学们在博物馆里直观地看到了贝壳堤的组成和内部结构。贝壳堤的剖面揭示了贝壳堤形成时的状况,有助于同学们认识渤海湾西岸沿海平原的形成历史和演变。参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,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海洋、亲近海洋,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发并保护好这片我们热爱的海洋。
在参观结束后,王虎老师进一步为我们讲解了古海岸贝壳堤的形成过程、渤海湾的地理特征,让我们从长尺度俯瞰地球的变化,从冰期到间冰期的演变,并且会穿插着小的暖期,如此往复循环,海退海进,形成了古海岸贝壳堤这一特征鲜明的地貌。
近两小时的参观,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不同的体会:通过学习在天津形成的四道贝壳堤的形成过程,我们更加了解海洋和地球的变迁;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贝壳类的认知,我们感受到了海洋的广阔与博大……此行的种种收获,都为我们未来几天的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第二站:国家海洋博物馆
下午,同学们紧张地解决午餐后,马不停蹄地奔赴“海洋上的故宫”——国家海洋博物馆,进行第一天的海洋认知学习的第二部分实践内容。同学们主要参观了龙的时代展厅、远古海洋展厅、今日海洋展厅以及中华海洋文明展厅。每一位同学怀揣着海洋情,对各个展厅都表现出浓烈的兴趣。
龙的时代展厅是比较吸引同学们的展区之一。踏入展厅中央,体长10米的霸王龙骨架复原模型矗立在前,史前生命的强大气息扑面而来。鱼龙、翼龙及霸王龙化石模型,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。翼龙、鱼龙、热河生物群等生物的生态环境模型,我们感受到“龙族”的奇妙生活;“肉质的鳍”和“能够呼吸空气的肺”更让我们体会到物种演化中的鬼斧神工。
接着,同学们来到了远古海洋展厅,这里介绍地球、海洋、生命的不断演化。以地质年代为轴,这里介绍了海洋地球的形成、由来、起源,通过展览的层叠石、奇虾、三叶虫、鹦鹉螺、菊石、鱼龙等1158件化石标本讲述了生物捕食的方式,沧海桑田的变化,也讲述了46亿年以来地球、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。经历了40亿年的历史走到今天,关于海陆格局、缤纷生命、海洋力量的传奇故事仍在不断的书写。
前两个展厅展示的是我们人类未曾见证过的奇特世界,而接下来的两个展厅则是我们人类文明不断发展、不断延续、不断传承的展厅。
今日海洋展厅:今日海洋是远古海洋的延续和发展,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,人类正在越来越多的了解海洋。今日海洋展厅介绍了海洋相关常识,同时通过展示巨型乌贼、鲸鲨、蝠鲼等5000多件标本,让同学们深入认识海洋生物、海洋环境的魅力,进一步体会到海洋的发展与变化。
最后我们来到中华海洋文明第一篇章展厅。展厅以时间顺序为我们呈现了华夏民族的人民不断认识、开发海洋的过程以及创造出的璀璨的中华海洋文明。向海而生、与海融汇、海疆经略、远洋航海、海上丝绸之路等等,随着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的不断成熟,以及中外海上交流的日益繁盛,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不断觉醒,并将为人类海洋文明继续做出伟大贡献。